美债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抛售潮分析
在近期由好邦引发的闭税风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市场的避险情绪持续升温。在恐慌情绪未能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美国债券市场的避险光环正在逐渐减退。
## 美国国债的急剧抛售曾经被视为“安全避风港”的美国国债在短时间内遭遇了史诗级的抛售。被誉为“全球资产定价锚”的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已经连续三个交易日走高,4月9日盘中最高飙升至4.5%。与此同时,3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日内也突破了5%的大关。

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特别是许多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一个主要议题——美国国债基差交易的平仓问题。
## 基差交易的机制与风险在美国国债市场中,基差交易是指利用国债现券与国债期货之间的价格差异进行套利。这种交易方式的利润来源于期货价格反映的未来可交割债券的预期,与现货价格的现实交易价格之间存在的微小差异。
由于差额通常较小,投资者往往会借款以放大赌注,杠杆最高可达借入资金的50倍甚至100倍。对冲基金时常在回购市场借债,以国债作为抵押,并且通常需要每日进行融资,这导致这些对冲基金在短期融资方面非常依赖。最近的估计显示,这类押注的规模约为1万亿美元,是五年前的两倍。
然而,这种高杠杆的基差交易模式存在明显的脆弱性: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时,期货交易所可能会提高保证金要求,迫使对冲基金提供更多的抵押品,从而加重回购市场的融资压力。如果对冲基金无法满足要求,其头寸将面临被迫平仓的风险。
类似的情况曾在2020年3月发生。当时,全球投资者因疫情影响抛售美国国债,导致国债现货价格未能跟随期货价格变化,基差交易遭遇崩盘。最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介入救市,稳定了市场。
## 市场焦虑与监管呼声事实上,由于对冲基金基差交易引发的美国国债市场脆弱性担忧,市场早已引起关注。外媒此前报道,有金融专家小组建议美国联储研究建立一项紧急机制,以应对29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市场再次出现危机时,对高杠杆对冲基金交易进行平仓。
华创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分析称,美国国债基差交易中主要有三类参与者:资产管理者、对冲基金和经纪交易商。资产管理者的衍生品需求促使基差上升,吸引高杠杆对冲基金套利,而交易商受限于资本管理,在压力时期无法充分承接平仓要求,从而导致市场表现恶化。
该机构表示,依赖高杠杆进行国债现券与期货基差交易,对美国国债市场脆弱性构成了重要来源。此外,国债供应的持续增加也将促使对冲基金在国债期货的基差交易中持有更大的杠杆头寸。
## 外国投资者的抛售潮除了基差交易外,另一个重要趋势是一些美国的“外国投资者”正在抛售美国国债。作为美国最大的“外国债主”,日本日前在此事上并非首要角色。日本财政大臣加藤胜信表示,不会将该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作为谈判工具,以对抗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日本商品征收关税的决定,同时称持有美国国债是为了防范未来可能需要进行的汇率干预。
## 美元的避险地位受到挑战在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美元资产未能继续发挥“安全避风港”的角色。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场处境挑战了美元信用体系的基础。
4月9日,美元指数持续走弱,至发稿时跌破102关口,日内跌幅逾1%。若从更长时间维度来看,自今年1月中旬触及110关口后,美元指数便开始下跌,至今累计跌幅超过6%。这样的走势与市场对美元作为避险资产的传统认知明显相悖。

正如摩根士丹利华夏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所言,在美国面临滞胀式衰退的市场环境下,美元并未像往常一样在全球经济动荡后迅速升值,从而保持国际经济的“安全避风港”角色。“这表明此次危机严重挑战了国际经济长期以来对美国的超强地位的宏观叙事。过去20年间,美国依赖跨国企业资本回流和资本顺差来增强美元体系循环,但现在面临重大变革。”
当美元从“全球大家货币”演变为地缘政治武器,其信用基础受到动摇。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关税战”政策尝试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缩减贸易逆差,违背了美元霸权赖以维持的逻辑。同时,贸易摩擦加剧了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促使各国推动本币结算、区域货币合作或多样化储备货币,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美元信用的减少也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美元贬值、美国国债抛售等,进一步动摇美元霸权的基础。
### 结束语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美国债券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杠杆基差交易的潜在风险、外国投资者的抛售潮及美元的避险地位受到质疑,都是市场分析的重要议题。未来,市场如何调整以应对这些挑战,将是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